媒体中心
公司要闻媒体聚焦豫光影像图说豫光豫光报公司出版物

王屋山下的文化之花

发布日期:2007-10-18 14:27:42

三本书
  十七大召开之际,王屋山下的河南豫光集团迎来了50年厂庆,3本集团职工文学作品集让墨香留住了这个企业由小而大、由弱到强的发展气息。 
    “豫光几千双眼睛磨砺了几十年,洞察了几十年,延续了几十年……从几十个人围着小土炉的作坊到数千员工叱咤风云的辉煌,从简单的再生产到多角度的市场经营,从单一产品到多品种高技术的全方位发展……”这是10年前第一本作品集《豫光青果集》中一位职工笔下的《豫光风景线》。正如豫光集团工会主席崔丙仁在第二本职工作品集《边缘的美丽》序言中所说:他们多是生产一线工人,一边做工,一边读书习字,偶有所得,信手拈来。有的文章写在记录纸的背面,来不及誊写就送到了编辑部,有的趴在床边写,信纸被笔尖扎得窟窟窿窿……全凭着一腔热情、一股激情、一份执着。 
  继第3本职工文学集《时间的足音》之后,厂庆特辑《豫光文苑》展现出豫光人面向未来的胆略与豪气。由一线工人成长起来的人事企管部副部长孙兴雷,在自己填写的词《沁园春十年》下阙写道:豫光精英六千,跨万水千山若等闲。树行业标杆,世纪风范。富氧底吹,敢为人先。铅锌互补,锌电联产,循环经济谱新篇。待明日,看笑傲江湖,豫光金铅。 


三杯水 

  英语六级、本科毕业,1999年从西安建筑科技学院进入豫光集团,高富娥在精炼二分厂车间干的是搬运工,每根5公斤重的铜棒,每班要搬300多根,一天下来,手都肿了。虽然也哭过,但她坚持了下来。现在,31岁的高富娥已是科技发展部副部长,发生在她身上的三杯水的故事也几乎被同事们淡忘。 
  高富娥毕业后给豫光集团董事长、总经理杨安国写了一封自荐信,几天后接到约见电话,她骑车十几公里直奔杨安国的办公室,也许是天热,也许是求职心切,大汗淋淋的高富娥一眼看到了墙边的饮水机,进屋后的第一句话是:“我能喝杯水吗?”“渴了吧!”杨安国笑微微地起身接了一杯纯净水递了过来,高富娥一饮而尽,杨安国又接了一杯递过来,见高富娥又一饮而尽,就说:“还喝,你就自己接”。高富娥也不客气,到饮水机旁自己接了第三杯水,喝完后,才掏出了包里的各种获奖证书。从此之后,高富娥再与杨安国面对面,就是在各类演讲比赛、知识竞赛、征文比赛和文艺演出的颁奖仪式上。而作为科技发展部副部长多位人选中最年轻也是唯一一位女性,当初并不被大家看好,是杨安国第一个投了她的票。 
  “身为豫光的一员,我们的天地不大,但我们提升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很大,只要你努力了,就会有收获。”高富娥说,“又一茬年轻人已经开始活跃在各种文化活动舞台,我这样的积极分子都该‘退休了’。”目前,该集团的中层管理团队中,最小的27岁,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90%以上。 


三色旗 

  与鲜艳的国旗一起飘扬在豫光集团门前的是蓝、白、绿三色旗。这面旗帜下,电解铅产量亚洲第一,白银产量全国第一,是集有色金属、化工、煤机等多产业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,河南省重点企业、出口创汇状元企业。 
  今年7月4日,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视察豫光时关切地询问企业的三废治理情况。杨安国自豪地回答:实现了达标排放! 
  作为全国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,该集团拥有三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,获得国家科技创新二等奖的富氧底吹冶炼技术,企业进行了200余项创新,申报了7项专利。目前,综合回收产品仅占6%的销售收入,利润却占到了50%。 
  飘扬的三色旗象征着豫光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发展的向往,经过奋斗,向往渐成现实,也深深融入了豫光人的心中,凝成了艰苦奋斗、团结合作、诚实守信、爱岗敬业、进步创新的企业文化内核。 

  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、熔炼三厂厂长王拥军,38岁,他既是富氧底吹冶炼技术改造的骨干,也是“擦玻璃运动”的发起者。污垢比玻璃厚即便在国外的重有色冶炼行业也不见怪。王拥军带领数百名工人,利用一个多月的班前班后时间,把分厂大大小小上万块玻璃擦得干干净净。一场以“擦玻璃运动”为契机的深化精细管理在全公司推广。现在,走进豫光的生产区,空地绿起来了,道路干净了,玻璃亮起来了,三色旗显得更鲜亮了。

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 (《光明日报》2007年11月25日)